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文化礼堂网>礼堂分布>苏溪镇 正文

胡宅文化礼堂:串起古今的精神脉络

发布时间: 2016-12-13 17:01:23 来源: 中国义乌网 作者:

从现存旧宅的建筑上还可嗅到昔日的文化气息。

即将成为记忆的苏溪火车站。

胡宅龙灯“盘龙”场景

传统龙灯文化融入时代元素。

文化墙上的乡土元素。

  县北三十里,夹溪倚山,重关绝险。”这是嘉庆《义乌县志》对苏溪的描述。胡宅处在苏溪核心地块,背靠风景秀丽的牛头山。

  站在牛头山顶,可见大陈江、黄狼坑、六寺塘三条水系穿村而过,村东南还有众多的小山丘环抱,犹如天然屏障,有人形象地比喻为“九龙抢珠”。来到胡宅村综合楼前,最醒目的标识便是“胡宅文化礼堂”几个鎏金大字,巨幅楹联“弘扬耕读遗风建精神家园、传承先贤美德筑富丽村庄”映入眼睑,让人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隐藏在村民血液里的文化情愫,通过文化礼堂建设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最是文化方能致远塑其形也要修其神

  胡宅顾名思义是以姓氏命名,所以就不能不说胡姓。胡姓历史悠久,比较公认的始祖是胡公满,为舜帝后裔。据胡宅村胡氏族谱记载:宋开庆年间(1259年) ,胡宅始祖胡垣携三子到杭州祭祖,途径苏溪,停步歇息,偶饮溪水甘甜,目之所及土地肥沃,深觉此地可以繁衍生息,且又便于往返钱塘,父子便决定从永康胡库故居迁来苏溪。当时因都是胡姓居住而称为胡宅,胡宅村名也就一直沿用至今。

  据考证,清嘉庆年间胡宅有蒋姓迁入,嘉庆《义乌县志》称:“七都苏溪有胡蒋二姓(注:胡宅属七都)。”此后又有吴、王、陈、方等姓氏迁入。现在胡宅已从单一的胡氏居住地发展成80多个姓氏的“大家庭”。在当地村民中,仍保留有称胡姓为本姓、其他姓氏为客姓的说法,不过本姓客姓已融为一体。

  胡宅依山傍水,繁荣兴盛。早在明万历年间,就是“苏溪市”的所在地,农历的二、五、八为集市日,每逢集市,来自东阳、诸暨、浦江及周边赶市的人络绎不绝。旧县志有“苏溪市(即七都) ”记载,清嘉庆年间义乌有二十九集市,苏溪为其中之一,当时市场就在胡宅下街头市基一带。由于胡宅市场繁荣,街面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在近800年的繁衍生息的历程中,博纳兼容、义利并重的民风形成了开放包容的独特商业文化。这可以从胡宅人的先祖遗训得到印证:地居集市,诸凡贸易当遵依时价,不得倚地凌人。

  重现古老的青春托起“精神家园”  

  步入胡宅村综合办公楼,满目都是精心制作的文化墙,利用村综合大楼围墙集中展示古老的胡宅村主要姓氏的历史沿革、家族祖训、名人逸事、礼仪故事以及村里倡导的文明、勤劳、务实、崇尚科学,展示内容有表达主流价值的规范元素,也有结合胡宅实际的特色元素。

  “村里的姓氏都有自己的祖训。”胡宅村文化礼堂管理员骆云福说,这些涉及敬老、团结、勤俭、持家等内容的古老祖训,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教育村里的年轻人很有帮助。

  走进二楼的讲岩课堂,如同重访古老胡宅的青春,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捕捉那些激荡人心的潮涌———胡宅文化礼堂的兴建,正是今日村民对文化延伸的深情召唤。讲岩是苏溪的讲岩山,曾设社学,是胡宅最早的一所学校。据胡氏家谱及嘉庆《义乌县志》记载:胡宅先后有社学、义学、书院及私塾机构的办学建制。讲岩学堂在明代开设时,名师执教,宋濂、王玮等也曾到此讲经赋诗,显示了胡宅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

  胡宅村是苏溪镇第一大村,人口超过2500人,至今已有近800年历史。从村史记载可以看出,明清时的建筑已可见证胡宅的鼎盛。从现存的几处民宅仍可以依稀触摸到过去的文化脉络,木雕、砖雕、石雕融为一体,堂、亭、厅诸多,如建于元末的上祠堂、明代的下祠堂、归厚祠、旧厅,都是三进五开间,附有重厢房,内有戏台等设施,用于祭祀祖先,族内议事场所。读书堂、怡老堂、积翠楼、讲岩室等一应俱有。

  在近20年时间里,胡宅村经过几批旧村改造,传统的文化记忆已经越来越少了,宽敞的道路、繁华的街市、高耸的新楼已成为新的时代印记。幸运的是,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村里一些因社会变迁流传了数百年的传统文化,开始在文化礼堂里被重新激活;流散在民间的传家格言、谚语和乡规民约,重新在文化礼堂有了传承的载体,赋予新的生命力。

  让村民“心有所寄”“乡愁”因文化驻足

  世代生活在胡宅村的村民,有太多故事留在了那片土地上。

  胡宅文化礼堂成为了延续文脉的载体,村民们可在这里开会、听报告和参加文体活动,也可以在这里了解村里的历史、追寻渐行渐远的“乡愁”。

  在文化墙上,唐朝戴叔伦的《苏溪亭》成为点睛之笔,“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栏。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还有晚翠亭、水竹洞天等休闲胜地,历代县志都有记载。这些都是胡宅人不愿抹去的美好文化记忆。

  同样不能忘记的还有日军暴行对胡宅文化的摧残。“食食饱饱,听听警报;食食戏戏,逃逃飞机。”这句话现在已很少有人知道,这是当时日军杀掠胡宅时民众编的顺口溜。1942年,日军敌机对胡宅进行多次轰炸,特别是日军占领胡宅后,烧杀掠夺,把岭贝十八间(现苏溪购物中心) ,茂兴里三十六间等120余间房屋放火烧为平地,胡宅文化遭受重创。

  文化礼堂建设也唤起了胡宅人更多的文化情愫。比如很多散落在民间和口头传承中、活在个人记忆中的民俗文化。就象“苏溪十景” ( 烟岚团翠、酥水摇清、讲席嶙峋、钓矶、蛙石瞧渊、魔岩耸嵌、屏岫出云、溪桥卧月、两崖盘峙、文阁回流) ,虽然现在只是留在胡宅人心中的一个美丽印记,即使作为文化礼堂管理员的骆云福也坦承“这一代人都没看到过”,但这并不妨碍村民对它的传颂。

  胡宅村明清时期就有了斗牛活动,场地在后四石、老鸦丘、二石四。一般秋季开始,在正式开始前要进行预斗,必须择龙虎日“开角”。斗牛场地选择四面环高塍的水田,两端设有用竹扎成上悬红布的拱门,供斗牛出入。

  迎龙灯也是胡宅一项古老的民间娱乐活动,在清代时就有了。民国时期已有三条龙灯,即本姓(胡)龙灯、客姓龙灯和清明灯(当时叫三灯头) 。日军占领时被毁了两条。现在迎的龙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雕的新龙灯,龙身用樟木雕刻而成。文化礼堂重新找回了这些几乎被遗忘的民风民俗。如今许多年轻的村民对这样的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只有走进文化礼堂或许可以从中找到部分答案。文化礼堂就是为正在“失根”的精神家园寻找一条“生根”之路,让胡宅村民“心有所寄”。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