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春村文化礼堂:占尽风情向小园
同春村文化礼堂大舞台每年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为周边各村群众奉上文化大餐。
虽然地处偏远,但苏溪镇的文化活动每年都要放在同春村文化礼堂举行。
同春村文化礼堂
风景优美的门口塘
通俗易懂的法制宣传壁画
墙壁上挂满了各类荣誉牌
同春村位于苏溪镇北部,西与大陈镇毗邻,东接龙祈山麓,在会稽山余脉和金华山余脉的结合部。这里,三面环山,风光旖旎,山清水秀,是大陈江的源头之一;这里,道路整洁,亭台公园错落有致,体育设施齐全,是远近闻名的省级卫生村和民主法治村。
同春村一带,自古以来就是东阳到杭州的必经之地,古驿道的遗址依稀可见。解放后到1992年这段时间,同春是乡政府所在地,曾一度繁华。
寒冬腊月,从城里出发,我们驱车一路向北,穿过苏溪镇区后拐过几道弯,终于在群山外隐约看到山林下同春村的影子。然而,在村口数里开外,偌大一块“文化礼堂精神家园——苏溪镇同春村两委宣”的广告牌,像一面墙立在通往同春、联合、岩界、同裕等村的岔口,让人首先想到这个村的文化礼堂必定有它的过人之处。果不其然,走近她,才知道同春村文化礼堂恰如冬日里的腊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在这个铅华洗尽的边远村落,虽然已经没有昔日华丽的色彩,但它以独有的、闲适的方式存在,引人遐想,给人留下美好回忆的同时,更让人从容面对将来。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因为有古驿道穿过,地理位置显要,这里很早就有人繁衍生息。但是,形成如今千余人规模的行政村,同时命名为同春村的历史,却很短,前后也就六七十年时间。
清代以前,这里的住户零零散散,归异地管辖,清时属缙云乡六都,龙祈乡十都;1946年,属于新新乡;新中国成立后,隶属新新乡人民政府。
解放后,这里才开始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并一度成为义乌工农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1950年,全县开始土地改革,农户都分得了土地、房屋。为了便于登记发证,同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上级要求三塘弄、后深塘、麻车、张店、郎村畈、荷花心等六个自然村成立一个统一的农会组织;1951年阳春三月,在农会干部会议上,议及六村合并事宜时,社会贤达毛祥余在起名提议时说了一句:现在是阳春三月,时值公历六月,“三六同春”就叫同春村。这一提议得到了全体参会人员的一致通过,同春村由此诞生。
从此,同春村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土地改革后,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新的同春村村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以社为核算单位,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据村里的老人回忆,同春村共有九个生产队,每年售给国家任务粮19500斤。另外,大队集体林队有一座茶园,农科队专门负责科学种田和创种等工作。期间,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集体经济办得红红火火,新新乡政府所在地———同春村在整个义乌更是名噪一时。
1973年,同春村开始种养蘑菇。当时,苏溪区公所派来一名东阳人任蘑菇技术指导员,蹲点同春大队,和村民一起改造房舍,开通风窗口,整地搭架、制床采料,齐心合力办起了蘑菇厂。毛竹、牛粪等都是就近取材,两个月不到,养蘑菇的前期工作基本就绪。堆料反料、发酵上料,用高压喷雾机喷药、喷水采摘等工作都有条不紊地展开,各生产队学习的人员一步一步都详详细细用笔记本记下来。到了收获季节,蘑菇获得了大丰收,挑到苏溪食品公司收购,每斤达到了2-5元不等,第一季就有了54000元的收成,干部社员都喜笑颜开。
尝到甜头后,经过村民合议,决定在同春村全面铺开蘑菇种植。1974年,同春村九个生产队都养上了蘑菇,成了当时远近闻名的“蘑菇村”。老人们说,任务直接分配到队里,各队有旧房的利用旧房,没有旧房的就搭建新房。缺牛粪怎么办?还是分配任务,给社员报酬计工分,让社员挑起箩筐到各地捡牛粪,最远的跑到了金华、衢州等地。
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一年,同春村的蘑菇种植获得了更高效益,全大队卖蘑菇收入达到174000元,社员的每一工分也由五毛不到提高到了八毛甚至一元。后来,虽然因为国家停止收购而不再种植,但同春村却因为数年养蘑菇而积累了雄厚的集体经济,为后续创办村集体企业奠定了物质基础和人才基础。这期间,同春村先后办过砖瓦厂、茶厂、养猪场、锰钢厂、皮革厂等,并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办起了义乌最早的服装厂。
合作化时代,同春村的农业生产也首屈一指。1973年,同春村组织科技力量进行科学种田试验。通过实践,同春村的农技人员总结出了大小麦和早晚稻如何在义乌这片土地上获得高产的种植方法,其方法很快获得在全县推广。1975年,同春村的村农科队又成功实现杂交稻制种,1976年种植的杂交稻获得了全面高产。
经济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有了不错的集体收入,同春村便有能力先人一步筹办了中学,扩建了小学,村里的电网、沼气池、氨水池等,也成了当时远近闻名的典范之作。
铅华洗尽,“用舍由时”也从容
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我市撤销了新新乡人民政府的机构设置,原来的新新乡并入苏溪镇,同春村也划归苏溪镇管辖。
不再是乡政府的所在地,同春村恢复了山村的宁静和闲适。与解放前有所不同的是,经过合作化的锤炼,面对公益事业,同春村的村民很容易就拧成一股绳,尽管集体资金匮乏,但诸如美丽乡村建设、法治村建设等,依然开展得有声有色。尤其是文化礼堂建设,成了该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标杆和重要载体。
1975年,新新乡干部陈洪法与同春大队商量筹办中学事宜,经过努力,于1977年在同春村建成了占地达14.5亩的新新中学。乡政府撤消后,乡中学也并入苏溪镇,新新中学的十余亩校舍自此闲置。
乡政府闲置的资产,为同春村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创造了条件。这几年来,为了给村民创建一个健康、舒适的休闲娱乐环境,同春村相继投入数百万元,将原先的新新乡中学旧址改成了村文化礼堂和老年活动中心。在这里,舞台、讲坛、灯光球场及各类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每天午后,棋牌室、图书馆都挤满了人,老人小孩都来到这儿看书下棋。村365便民服务中心,也在热心村民吴松斌等人的操持下,被评为浙江省365便民服务中心示范村。
来到村头村尾,只听见鸡犬相闻,满眼的绿树丛中,农人们或耕作,或闲坐一处聊家常,到处一派祥和的气氛,让人感觉恍若来到了世外桃源。当走进村荣誉室,看着一整面墙数十块的各类荣誉牌,村委主任陈斌不无自豪地说:“虽然同春村地处相对偏僻,改革开放后村集体经济也缺乏造血功能,村里用度上捉襟见肘,但依靠村干部和广大村民的集体智慧,同春村的各项公益事业依然走在了全市的前列,先后获得了浙江省绿化示范村、浙江省卫生村、浙江省民主法治村、浙江省第二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等省级荣誉。”
据该村的老人介绍,当村里的居家养老中心缺乏经费时,村里的一些企业主,都会在村干部的率领下,主动筹集资金送过来;而诸如羽毛球网松脱了、乒乓球拍脱胶了这样的小事,作为文化礼堂的管理员,吴松斌都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维修员的责任。
对于同春村来说,美的不仅是景,更是渗透进每位村民血液中的淳朴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