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文化礼堂网>动态资讯 正文

永和村文化礼堂:让民俗回归 让乡愁永驻

发布时间: 2018-03-12 11:16:17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商报记者 张静恬

  中国义乌网3月7日讯(商报记者张静恬)在义乌南北两江交汇处的“两江三角洲”之地,江东街道永和村便坐落于此。北江自北向南,南江自东向西蜿蜒而来在此汇合,待夕阳西下,环绕村庄的南面与西面的两条银带上便流淌着温暖柔和的落日金辉,粼粼波光,勾划出一片美丽的田园风光。

  永和村由泽潭沿与中央村、四里滩三个自然村组成,其中泽潭沿自然村是义乌洋川贾氏宗族发祥地,有着1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历代名人辈出。如舍产助禅宗尊宿傅大士创建世界闻名的古刹双林寺的隋提领昙颖公、梁云麾将军孝公。又如唐御史大夫谅公,宋大理寺卿伸公等,历代为官者数十人。

  生生不息,才能念念常新,洋川贾氏先祖历尽千山万水来到此地结庐驻足,经过上千年的繁衍生息,纷纷渺渺缭绕着许多记忆。如烟的岁月中,家乡的文化礼堂便是永和村村民保留在乡土那一端的“根”,如一条绵长的丝线般牵扯着未归人,叶落归根。

   <<<文化礼堂定格民俗

  不同的土地,涵养着不同的村落文脉。行走在永和村这座千年古村内,纵横交错的狭长巷道,沿路的一砖一瓦无不在诉说村庄在漫长风雨中度过的经年往事,于此时、此身、此地,一代代的贾氏子孙自在安然地繁衍生息。

  而位于村中心的茂四十二祠,在度过五百年的沧桑岁月后,在贾氏后人的齐心努力下,通过挖掘、传承村落内丰富的自然禀赋和历史资源,成为了如今永和村村民的精神文化之根。2005年2月28日,在村民的共同集资下,茂四十二祠的修缮工作正式动工,历时两个多月,至五月竣工,于原本老祠堂年久失修的芜乱中辟出一个文化传承的清晰头绪来。

  “见到文化礼堂里面任意的一件摆设或一个物件,老年人可以抚慰浓浓的乡愁、中年人可以寻回儿时的记忆、年轻人更可以懂得生活的不易,最开始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我们抱着这样的期待。”永和村文化礼堂管理员说道。

  每个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背后往往记载着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人们共同演绎的一个故事或一段历史,纵使往事呼啸而过,期间创造出的民俗却始终以前行的姿态诉说着乡村从古到今的发展变迁过程。

  在永和村文化礼堂的二楼,专门设着一间民俗“抬阁翘”展示馆,纵横不过十余平方米地方,除了身着铠甲、手握长枪的童男童女色彩鲜艳的塑像,还有伴随着民俗活动进行的各式传统物件,彩旗、皇凉伞、遮扇……形形色色的物件都带着浓郁的地方和宗族色彩,地方小,花样多,所以挤,所以热闹。

  “十八大会”是洋川贾氏宗族每年必办的海云寺庙会。它由七个(以前是十个)贾姓村子轮流值甲举办。因助傅大士建双林寺的昙颖公乃农历正月十八出生。为彰显其功德,唐贞观年间九世祖谅,字邦信,于双林寺旁建起了贾大宗祠,号召族人于正月十八这天前往祭祀昙颖公并参拜傅大士,这便是“十八大会”这项群众性活动的雏形。

  后贾大宗祠和双林寺均毁于兵燹。明永乐正统年间,时四里滩派茂盛,乐善好施,倾资与双林比邱僧如嵩、道敬、天静、昙锡等募捐重建双林寺,并于新岁之际浇造花烛一株重约百余斤,于翌年正月十八送大士佛神位前点燃。后送大蜡烛也就成了“十八大会”的宗旨。随着时代的进步,这送大蜡烛不但沿袭下来,且由一株增加为两株。

  海云寺建成后,洋川贾氏族人又将双林寺和海云寺相连,“十八大会”也就在这两个寺庙举行。久而久之,就形成规模宏大的“十八大会”庙会。因双林寺衰落,寺内僧侣无法顾及迎接、安放大蜡烛等事宜。加上在两地举行仪式需一天左右时间,中饭都要送去途中就餐,且扮抬阁翘的小孩也吃不消,“十八大会”就改在海云寺单独寺举行。

  “十八大会”有三绝,“正月十八铳”谓之一绝,二绝是百余斤重的大蜡烛,三绝是抬阁翘。所谓“正月十八铳”即“十八大会”的仪仗队伍中有火铳几百门。洋川贾氏几乎家家都办有火铳,有的还有数门。正月十八这天,除了值甲村子悉数出动外,其它村子均应派出贴甲队伍以壮行色,而这支贴甲队伍中均以火铳手为主。这一来,所有洋川贾氏的火铳几乎全部集中。齐放起来,其声音可传到数里之外。过后,硝烟弥漫遮天蔽日,久久不散。

  抬阁翘是一种民间传统艺术文化。它是由两名七八岁左右的小孩妆扮成婺剧传统戏中的人物来吸引人们观赏的。并通过蒙太奇手法将上面的小孩设计成站在下面小孩的道具上。哨呐吹奏着粗犷、高亢的婺剧音乐,伴随铿锵的锣鼓声,抬阁翘微微地摇晃着来到人们跟前,观者云集,无不拍手叫好。

  送大蜡烛队伍在正月十七这一天要在附近村子转一圈进行预演称“扬案”。屇时,所经过村子都或公或私摆设香案迎送。第二天把大蜡烛送去海云寺途中,沿途村子亦都设有香案。在大士佛受香案时,整个队伍全部就地停下,于是放火铳、鸣鞭炮、摇响钗、打锣鼓,热闹非凡。

  大蜡烛送到海云寺后,这一屇庙会就告结束,值甲村子把一应公物移交给下一轮值甲的村子,抬阁翘也就地解散。

  改革开放后,人们富饶了,对文化生活也有了新的要求。洋川贾氏在“十八大会”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傅大士生日五月初八的送大蜡烛活动。规模虽不能与“十八大会”相比,但送大蜡烛仪式照行不误。现在,正月十八和五月初八都是海云寺庙会日期。

  历史传承留住乡愁>>>

  白墙黑瓦、飞檐微翘,沧海桑田的古祠堂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村舍之间,当人们缓缓推开老祠堂古朴而厚重的木门,伴随着吱吱呀呀的声响中,时光深处的沧桑巨变在村民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来。

  洋川贾氏传承祖宗文脉,有着骨子里的使命感,追究过去的原因,与未来的究竟,由此身披五百年的雨雪风霜的古祠堂,而今又焕发新生机,洋川贾氏宗族的千年文脉有了一个固定的传承地。

  西周时,周康王姬钊把侄子公明封于贾(今山西襄汾县西南),建立贾国作为周朝的附属国。后贾国百姓则以国为姓,贾氏宗族从此诞生。

  至先秦时,贾氏除在今山西省境发展外,已有迁至河南、山东者。河南的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官至长沙王太傅,乃洋川贾氏一脉的先祖。

  至东汉时,谊之六世孙复因助汉光武兴国有功,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三,封胶东侯,与邓禹等共襄国是。汉光武并将三公主(南阳公主)许配给复之子宗,招为驸马,封即墨侯,领武威郡。

  至晋时,自复开始之十世孙名杰者,从山东南阳(今山东济宁市微山县)迁居今义乌之贾公岭繁衍生息。杰生二子,大曰从周,小曰宗周。从周生一子名尚甫,乃复始之十二世孙,迁居松山(今之九里江一带),为洋川贾氏始祖。尚甫之子淳亦即洋川贾氏二世祖迁居赐濑里(今佛堂镇稽亭村一带)。

  至南北朝时,洋川贾氏五世祖昙颖,官至隋提领,天性乐善好施,将赐濑里方圆十里田产房舍悉数捐助傅大士建造双林禅祠后与从弟孝举家迁居洋川(今之江东街道泽潭沿自然村),遂名洋川贾氏,已有1500多年历史。

  贾昙颖(470——— 565),南北朝宋秦始庚戌正月十八日生,卒于陈天嘉乙酉二月十五日。洋川贾氏五世祖,东汉名臣贾复之十六世孙。幼有大志,仕隋朝提领。舍赐濑里基业方圆十里的田产房舍,助傅大士(傅翕)建双林寺。乃双林寺开基檀越。

  梁普通年间,傅翕在稽亭塘边捕鱼,遇佛祖派来寻找于他的达摩祖师,告诉他乃是佛国的弥勒菩萨化身,下凡弘扬佛法普渡众生的。傅翕遂拜达摩为师,在双梼树下结廬而居,白天劳作,夜里诵经,弘扬佛法,普渡众生。自称善慧大士。日久,信徒日众,傅翕的几间茅屋已无法容纳众信徒,造一处讲经弘法的场所成为燃眉之急。傅大士带领众信徒数次求告乌伤(义乌)县令不果,只得自筹资金在双梼树处建双林寺一座。但要造一座寺院谈何容易?一直不能如愿。

  傅翕乃当时居住于赐濑里贾姓人家的外甥,因家贫常年给母舅家帮工,与两位表兄昙颖、孝关系十分融洽。当时,昙颖任提领(七品,相当于知县),家中十分富裕。昙颖得知傅翕欲建双林寺弘法后,就捐出赐濑里一带方圆十里的田产房舍助傅大士建寺。他自己也成为双林寺最早的檀越。后孝致仕归,亦助资傳翕建立双林禅寺并随傳翕皈依佛门。昙颖与孝捐助傅大士建双林寺后,则迁居洋川(今永和村一带)繁衍生息。

  贾昙颖助傅大士建双林寺一事,曾由四十八世孙祥龙于2010年写成婺剧《傅大士传奇》在各地演出。该剧本荣获文化部“首屇全国戏剧文化奖金奖。

  在永和村文化礼堂里,风晨雨夕,村民彼此用不着走许多路就可以见面,一见面就可以毫无拘束的闲谈,而且一谈就可以寻处有趣的消遣来。在那里,不仅能看书、下棋,还能看到原村庄的样子,了解村史村情,重温祖辈家训和农耕记忆的慰藉。

  白墙黑瓦、飞檐微翘,沧海桑田的古祠堂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村舍之间,当人们缓缓推开老祠堂古朴而厚重的木门,伴随着吱吱呀呀的声响中,时光深处的沧桑巨变在村民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来。

  洋川贾氏传承祖宗文脉,有着骨子里的使命感,追究过去的原因,与未来的究竟,由此身披五百年的雨雪风霜的古祠堂,而今又焕发新生机,洋川贾氏宗族的千年文脉有了一个固定的传承地。

  西周时,周康王姬钊把侄子公明封于贾(今山西襄汾县西南),建立贾国作为周朝的附属国。后贾国百姓则以国为姓,贾氏宗族从此诞生。

  至先秦时,贾氏除在今山西省境发展外,已有迁至河南、山东者。河南的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官至长沙王太傅,乃洋川贾氏一脉的先祖。

  至东汉时,谊之六世孙复因助汉光武兴国有功,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三,封胶东侯,与邓禹等共襄国是。汉光武并将三公主(南阳公主)许配给复之子宗,招为驸马,封即墨侯,领武威郡。

  至晋时,自复开始之十世孙名杰者,从山东南阳(今山东济宁市微山县)迁居今义乌之贾公岭繁衍生息。杰生二子,大曰从周,小曰宗周。从周生一子名尚甫,乃复始之十二世孙,迁居松山(今之九里江一带),为洋川贾氏始祖。尚甫之子淳亦即洋川贾氏二世祖迁居赐濑里(今佛堂镇稽亭村一带)。

  至南北朝时,洋川贾氏五世祖昙颖,官至隋提领,天性乐善好施,将赐濑里方圆十里田产房舍悉数捐助傅大士建造双林禅祠后与从弟孝举家迁居洋川(今之江东街道泽潭沿自然村),遂名洋川贾氏,已有1500多年历史。

  贾昙颖(470——— 565),南北朝宋秦始庚戌正月十八日生,卒于陈天嘉乙酉二月十五日。洋川贾氏五世祖,东汉名臣贾复之十六世孙。幼有大志,仕隋朝提领。舍赐濑里基业方圆十里的田产房舍,助傅大士(傅翕)建双林寺。乃双林寺开基檀越。

  梁普通年间,傅翕在稽亭塘边捕鱼,遇佛祖派来寻找于他的达摩祖师,告诉他乃是佛国的弥勒菩萨化身,下凡弘扬佛法普渡众生的。傅翕遂拜达摩为师,在双梼树下结廬而居,白天劳作,夜里诵经,弘扬佛法,普渡众生。自称善慧大士。日久,信徒日众,傅翕的几间茅屋已无法容纳众信徒,造一处讲经弘法的场所成为燃眉之急。傅大士带领众信徒数次求告乌伤(义乌)县令不果,只得自筹资金在双梼树处建双林寺一座。但要造一座寺院谈何容易?一直不能如愿。

  傅翕乃当时居住于赐濑里贾姓人家的外甥,因家贫常年给母舅家帮工,与两位表兄昙颖、孝关系十分融洽。当时,昙颖任提领(七品,相当于知县),家中十分富裕。昙颖得知傅翕欲建双林寺弘法后,就捐出赐濑里一带方圆十里的田产房舍助傅大士建寺。他自己也成为双林寺最早的檀越。后孝致仕归,亦助资傳翕建立双林禅寺并随傳翕皈依佛门。昙颖与孝捐助傅大士建双林寺后,则迁居洋川(今永和村一带)繁衍生息。

  贾昙颖助傅大士建双林寺一事,曾由四十八世孙祥龙于2010年写成婺剧《傅大士传奇》在各地演出。该剧本荣获文化部“首屇全国戏剧文化奖金奖。

  在永和村文化礼堂里,风晨雨夕,村民彼此用不着走许多路就可以见面,一见面就可以毫无拘束的闲谈,而且一谈就可以寻处有趣的消遣来。在那里,不仅能看书、下棋,还能看到原村庄的样子,了解村史村情,重温祖辈家训和农耕记忆的慰藉。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