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文化礼堂网>礼堂分布>福田街道 正文

义乌下骆宅文化礼堂:承古续今 留住乡愁

发布时间: 2019-07-16 10:31:20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商报记者 张静恬 文/摄

  满墙的“鸡毛换糖”足迹图,记载着义乌“敲糖帮”风雨兼程的辛劳

  在下骆宅文化礼堂的乡村记忆馆内,一处逼真的船夫蜡像真实再现了水运繁荣时期下骆宅船夫在江面上划桨的场景。

  暑假里,文化礼堂的春泥活动室内每天都有各式活动在开展

  中国义乌网7月16日讯(商报记者 张静恬 文/摄)义乌江北岸,离老城区15华里处,坐落着福田街道下骆宅村。公元960年左右,石臼骆氏第二十九世祖迁于此地,至今骆氏后裔已在此地度过了千余年悠悠岁月。置身于下骆宅村文化礼堂,倾听着知晓村庄历史的老人诉说着悠悠往事,那些江边人家尘封许久的点滴印象,在这一刻弥漫开来,将人们的记忆缓缓带入曾经繁盛的水运码头、人来人往的江畔市集之中。

  一条义乌江的变迁,串联起了下骆宅村的千年风霜。而下骆宅村文化礼堂的建成,则让这些与义乌江相伴相生的码头故事有了一个可供安放的场所。乡村记忆馆、春泥活动室、图书馆、书画室、大讲堂等构设其中,在承古续今的同时,无声留住乡愁。

  乡村记忆馆留住时代变迁

  走入福田街道下骆宅文化礼堂,独居于礼堂一隅的乡村记忆馆格外吸引眼球。入门第一眼看见的便是占据整个墙面的“鸡毛换糖”足迹地图,从义乌出发,行至宁夏、安徽、四川、江苏、江西……义乌“敲糖帮”的足迹散落开去,一个个熟悉的省份地名,见证着义乌市场从孕育出生到商通天下的蝶变。

  “走街串巷的‘敲糖帮’们将从各地收集回来的鸡毛担回家,村里的妇人们再通过手工分拣把原本杂糅在一起的一筐筐鸡毛按长度、软硬、部位一根一根排列好,再用一根细线系起来,最后捆扎在竹竿之上,一个老百姓日常家用的鸡毛掸子就制作完成了。”下骆宅文化礼堂管理员骆立俊说道,制好的鸡毛掸子到市场交换和售卖,村里很多以敲糖为生的人因此赚取创业的第一桶金,逐步发家致富。据了解,当时下骆宅羽毛厂的产品远销四方、村集体经济也因此迅速壮大。

  对每一个到访文化礼堂的客人,骆立俊都会讲起这段下骆宅人的创业历史。他说,大多数人都知道行走在外的“敲糖帮”群体的故事,但具体这些鸡毛换取回来之后如何处理,很多人并不会关注到。“为此在文化礼堂的乡村记忆馆内,我们特地实打实还原了鸡毛掸子的制作过程,让更多人能够完整地了解‘鸡毛换糖’的这段历史。”

  好风凭借力、鸡毛飞上天。从挑担走四方到货物销全球,小小的鸡毛凝结着“敲糖帮”们在时代中奋斗的缩影,代表着一代代下骆宅人的创业初心。下骆宅的后人们也正在礼堂内朴素陈列着的鸡毛掸子以及图文资料中,感悟乡愁振奋人心。

  在下骆宅文化礼堂的乡村记忆馆内,一处逼真的船夫蜡像真实再现了水运繁荣时期下骆宅船夫在江面上划桨的场景。船楫之上,船夫目视前方、奋力摇着手中的桨橹,所及之处平静的水面荡起层层涟漪……

  从对撑船人家的蜡像复刻,到码头故事的点滴叙述,到最后串联起义乌江变迁的故事,梳理下骆宅村的村庄历史发展脉络,可以清晰地看见,它不仅是义乌“敲糖帮”文化的发源地、传承地之一,同时也是一座码头上的千年古村。下骆宅村地处义乌江北岸,江水行至此段,江面逐渐开阔,形成九十度的折角荡向义乌城郊,由此形成旋涡式的深水区域。因此在清朝中期,下骆宅成了义乌东部区域重要的水路口岸,是义乌除佛堂以外的第二船埠头,建有航船停靠与货物装卸埠头,悠悠水运见证一段商贸的繁华历史,常有石灰船和竹排停靠,船只上溯东阳、下航金华、兰溪、杭州。同时因为客商云集,下骆宅也自发形成了固定的集市贸易,每逢农历二、五、八为市日,摊铺开张,百业昌盛,一派繁荣景象。

  “每次在礼堂内看到这处蜡像都能勾连起幼时在码头玩耍的场景,鼎盛时的下骆宅码头曾泊船数百艘、竹排上百对,船只相连从此岸延伸到了彼岸,很是壮观。”村里的老人回忆道。行走在下骆宅文化礼堂内,于一件件历史实物、一幅幅图文村史中凝望历史,在对乡村文化记忆的提炼中复苏文化,村庄古今的精神文化脉络变得清晰而完整。”

  多彩活动丰富群众生活

  “7月1日,开展‘冬病夏治’主题讲座,听者满一百人;7月2日,春泥计划活动开展剪纸主题教学,老师教得仔细,学生学得认真;7月3日,礼堂开展教孩子学画画活动……”翻看下骆宅村文化礼堂管理员的活动记录本,几乎每一日都有主题、形式各异的文化活动在礼堂内举行,村民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参与、尽享欢乐。

  在下骆宅村文化礼堂的各个主题文化活动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上到白发老人,下至学龄儿童,每个人都全身投入其中,时而会心一笑,时而凝神思索。席间没有四处奔跑的人,即使需要进出,大家也会自觉放轻脚步,不扰动这散发文化芬芳的美好氛围。如今的礼堂宛如一座立于村庄中心的文化大磁石,其产生的效应,使先进文化之花盛开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村民汇聚到这里。

  “下骆宅原名‘骆宅’,什么时候改为‘下骆宅’的呢?这里就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日前,在下骆宅大讲堂上,文化礼堂管理员骆立俊将这段关于村庄历史的故事向村民们娓娓道来,掷地有声的嗓音一声声鸣响回环于这座新造的小洋房内,穿透层层叠叠交融的历史,萦绕在村民四周。而其中一字一句的提炼,皆来自骆立俊多年来搜集、整理、编写村史的心血。

  2016年,下骆宅文化礼堂建设落成,因为对村庄历史文化的了解与喜爱,骆立俊成了文化礼堂的首位管理员。在村庄的人文底蕴有了一个固定的承载地之后,这些年,为了充实文化礼堂的内容,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依旧在乡里乡间东奔西走,整理村史、购置物件、陈列摆设、组织活动等,用文化串联起了乡人。“每天最早一个来开门,最晚一个离开,真的把文化礼堂当作了自己的一项事业在经营。”骆立俊的夫人说道。

  如今在下骆宅村民眼中,这座由大家共建起来的文化礼堂,是群众的大课堂,日常开展的知识讲座,上溯天文地理、下至生活养生,带领着村民不断丰富视野;是文艺活动的大本营,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蔚然成风,让乡村文化活起来、动起来;是乡间的图书馆,不断更新的报纸书籍、舒适明亮的阅读环境,为村民构建了“坐拥书城意未足”的理想之地;还是解决日常纠纷的调解室,面带微笑的调解员温柔地倾听诉求、调解纠纷,为村民解决一件件难事、烦心事……真正做到了用文化礼堂育文化、用礼堂文化润人心。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