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文化礼堂网>精彩图片 正文

弘扬新时代文明实践 义乌七旬老人传承发扬竹编传统技艺

发布时间: 2019-12-12 09:49:55 来源: 中国义乌网 作者: 记者 张学坤 通讯员 陈津康

  中国义乌网12月11日讯(记者 张学坤 通讯员 陈津康 编辑 王时倩)在不久前的第12届义乌森博会上,来自义乌市大陈镇楂林小学的竹编艺品受到了来往游客的广泛赞誉,小朋友们在展台的一招一式让人印象深刻。今天(12月11日),记者来到楂林小学,通过走近一位老者,感受新时代文明实践在校园的传统技艺传承故事。

  年逾七旬,将非遗技艺带进校园

  “我从三年级就开始学竹编,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喜欢,现在我会做扇子、竹篓了。”读六年级的傅佳琪说道。此刻她正在和另外十几个小朋友一起,围坐在竹编馆的教室里,跟随楼长流老师上竹编课。

  楼长流是大陈镇溪后村人,从16岁开始跟随师父做竹编,源于内心的热爱,一生与竹编结缘。搬一条板凳,弄盆水,把一把把竹条往地下一扔,楼长流老人在家门口一坐就是一天,布满老茧和伤口的双手在竹丝间穿插,脑中的图案被粗细各异的竹条勾勒成一件件竹编作品。

  2017年,因为一场民俗展示会,楼长流带着竹编工艺走进了楂林小学的大门。

  在楂林小学的竹编馆内,琳琅满目的竹编艺品陈列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其中有的是学校老师做的,有的是家长和孩子合作完成,也有的由小朋友独立制作。“竹编艺术是我们学校的特色,开设这些课程,就是希望用传统非遗文化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载体,让学生从乡土中感受根脉文化。”老师虞一清对这种传承形式表示很赞同。

  从2015年开设第一门竹编课程开始,短短两年时间内,楂林小学开发出了30多门竹艺课程,学校踏上了一条竹文化特色的创办之路。2017年5月,在楂林小学承办的全省美术特色课程展示活动中,竹艺课程给参观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楂林小学的小朋友们带着外国学生一起制作竹编香囊的场景,还登上了2017年央视《传奇中国节——端午》节目中。

  再小的手艺,也需要传承

  “做这个,竹子要求很高的,要想做出来的东西不被蛀,就要在大雪之后、立春以前砍竹子,天气必须晴朗,而且得在上午九时到下午三时之间,较贵重的东西,还要特意挑5—7年的竹子,这样竹子纹理细密,韧性最好。”义北山区有着丰富的竹资源,这里有很多人都曾靠竹子谋生,楼长流说,他年轻时经常一个人上山砍竹子,现在岁数大了,更多的时间放在教孩子们手艺上了。

  在楼长流溪后村的老房子内,一张靠墙长条桌上堆满了他的作品,多是传统的生活用具。他的得意之作是一种名为塔篮的古代提篮,篮子做工精致,周身布满各色的条纹,八仙过海的图案极具风格,并绣有文字。据老人所说,完成这样一件作品,一个人需要40天工时。“他做这个可辛苦了,手上到处都是伤!”说着话,老伴儿拉起楼老的手,上面布满沧桑。

  楼长流还自创名叫“百花堂”的竹编花色,有100种花色。他特意拿出一面竹编的国旗,面露笑容地说道:“你看看,上面还有‘70年华诞’呢!这是今年国庆做的。”此外,他正在构思在建党100周年时,做一套100个风格各异的竹编作品,做个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技艺。

  竹编等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多以师徒形式的面对面教授为主,不利于大范围的推广。“我曾经有几个徒弟,但都因生活转行做了其他工作,他们恐怕再也不会编竹编了。”楼长流表示,自己打算出一本关于竹编技艺的普及教材,希望更多的人能去了解、学习这门非遗技艺。

  现在,他每周都会去楂林小学给孩子们上竹编课,手把手教他们怎么编竹条、怎么上色。“多教一个孩子,就是给这门手艺的传承更多希望,再小的手艺,也需要传承。”讲起自己的坚守,看着孩子们专注的眼神,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依旧充满憧憬。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