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文化礼堂网>动态资讯 正文

义乌陇头朱村文化礼堂:在古风遗韵中传承千年文脉

发布时间: 2020-01-09 13:54:26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全媒体记者 陈金花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陇头朱村文化礼堂外景。

  中国义乌网1月9日讯(全媒体记者 陈金花)“作为千年古村、河神故里,陇头朱村历史厚重、文化独特,如何留住乡愁,传承文脉,这里大有文章可做。”

  “让古代名人朱之锡走出义亭,走出义乌直至走进全国人民心中,需要创新思路,拓展渠道,多方挖掘宣扬。”

  ……

  冬至过后,阴雨绵绵,寒气逼人,但义亭镇陇头朱村文化礼堂内却暖意融融、温馨热烈。一场“古村落文化发展开发调研恳谈会”正在这里如火如荼地开展。数十名参会者回溯历史,观照现实,展望未来,各抒己见,提出了不少可供实施的好点子。

  像这样的恳谈会、研讨会及节日赛事、戏剧表演、草根村晚等文化活动,在陇头朱村文化礼堂不时精彩上演。

  不同的土地,涵养着不同的村落文脉。如烟的岁月中,陇头朱村文化礼堂便是村民们保留在乡土那一端的“根”,也是伸向未来时空的那根“枝”。它如一条绵长的丝线,串起风情古村的人文历史,牵扯着村民们为家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弘扬新时代乡风文明。

  村牌上“院士文化礼堂”六字厚重耀眼。

  一个历史遗韵丰厚的古村

  黛瓦青砖马头墙,飞檐翘角古韵扬。陇头朱是一个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庄,好像一坛珍藏了数百年的陈年老酒。这坛老酒是陇头朱的祖先用智慧与文化酿造出来的,显现出悠久年岁浸泡下的独特韵味。

  陇头朱村位于风景秀美的义乌江畔,毗邻金东区孝顺镇,坐落在江南典型的丘陵地带。“陇”有山脊之意,陇头朱村位于龙脊山背开始下榻之地,固有陇头一称,加上祖上姓朱,因此得名陇头朱。

  据《梅陇朱氏宗谱》记载:宋绍兴四年,有讳贯,字珍华,因举进士不第,从乌伤县蒲墟(今义乌赤岸)归隐于兹,始为梅陇之鼻祖也。因祖上性好梅,而绕居植之,故陇头朱从前又雅称“梅陇里”。

  在朱之锡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朱秀峰、陇头朱村老书记朱位候的引领下,我们漫步穿行在陇头朱村的古街老巷。融融的冬日阳光不停地在一幢幢古宅上空跳跃,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在空中勾勒出优雅的线条,置身其间,恍如穿越在悠长的时光隧道中。

  “我们村的传统古建筑占整村面积的45%,保存有‘官厅’‘小祠堂’‘白虎门’‘大厅里’等明清古建筑和‘朱之锡故居遗址’‘龙眼古井’‘赤山寺’‘三观堂’等历史遗产。”朱位候介绍道,因系明朝国姓,陇头朱村在明时达到鼎盛,能人辈出,村中多处明朝古建筑被准允使用皇室规格,这一特色在民间村落中少有先例,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走进保存完好的明朝建筑官厅,有关它的故事扑面而来。相传,官厅是梅陇朱氏十三世孙朱懋芳(肖梅公)兴建。此人颇具传奇色彩,16岁中秀才,31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任官多年。明万历年间,为救济高丽国饥民,万历皇帝先后派出多位官员运粮支援。然而,赈灾粮多数在中途被经手官员中饱私囊,实际运到高丽的所剩无几。肖梅公为人忠厚,万历皇帝便选他担任运粮使节。尔后,明朝的救济粮才能如数发到高丽饥民手中。为了表彰朱懋芳平定“饥荒之乱”有功,高丽国王封给了他一个王位,并赠送了木材等。回来后,万历皇帝认为其德才兼备,也封了一个王,并赏赐了这座宅子,这就是村人代代相传的“两国封王”的故事。

  聆听着岁月深处的感人故事,伴随着亘古不变的耕读之风,生活在古村落的一代代村民,见证时光流转、历史变迁……

  朱之锡(塑像)在地形模型前解说如何治理河水。

  一位被百姓称颂的“河神”

  在陇头朱人心中,“河神”朱之锡是最令他们敬仰自豪的先人,是古村最为独特靓丽的一个文化符号。

  陇头朱村的梅陇朱祠无论色调、格局、工艺还是厅外的三门九台,均具皇宫建筑风格。身为朱之锡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的朱秀峰认为,梅陇朱祠主人具体是哪一位,现在无从考证。不过,根据一些资料表明,此祠与明朝“治水大王”朱之锡有渊源。

  据记载,朱之锡(梅麓公),清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历任弘文院侍读学士,吏部侍郎。顺治十四年以兵部尚书官衔出任河道总督,第二年逢山阳(今淮安)境内诸堤并溢,他驰赴清江浦筑堤堵口。康熙元年(1662年)黄河秋汛,河南开封一带发生了大洪水,泛滥严重。他除饬济宁道,往河南境内堵塞多个河口,还多次上书“黄河料物筹集”“修守制度”“河员职责”和“运河的管理运用”等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并付诸实施,对整治河运,有诸多建树。

  朱之锡治河近10载,驰驱大河上下,不辞劳瘁,筑堤疏渠,积劳成疾。但他仍抱病不息,北往临清,南至邳、宿进行视察,以致一病不起,于康熙五年病逝。当时徐、兖、扬、淮一带群众称颂他的惠政,死后把他视为“河神”。由于贡献巨大,他相继被乾隆、雍正、康熙三朝皇帝赐封为“资政大夫”“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助顺永宁侯”“朱大王”等。婺州府为他建了“太史第”和“朱大王庙”,义乌县府为他在绣湖建了“梅麓公祠”。

  “这片菜地是朱之锡故居的遗址,可惜仅存这块20世纪90年代立的石碑。”朱秀峰指着刻有“朱梅麓……遗址”字样的石碑说,村里准备根据相关资料,在此重建朱之锡故居,还要兴建朱之锡公园和纪念馆,把“河神”的治水精神和文化价值好好传扬下去。

  历史遗存虽寥寥,但朱之锡后裔宗亲及相关文化人士对朱之锡文化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早在1997年,陇头朱就成立了以朱之锡字号命名的梅麓奖学基金会,现已成功举办22届颁奖大会,奖励了近400名陇头朱村子女。该基金会还编纂了《朱之锡文集》,其中《河防疏略》20卷都编辑在册。

  朱之锡的治水精神,还一直流传到了如今陇头朱人“五水共治”的工作中,村中连老人们都热情高涨,直说村里300多年前就有了“河长”,而他们都是“河神”的后人。

  文化礼堂内的党建活动场所。

  一座惠民乐民的精神家园

  因陇头朱是由五个村组合而成的,其文化礼堂也有自己的特色,室内与露天结合,村牌与古宅互衬,好似一颗颗散落在村里村外的珍珠被文化之线紧密串联。

  “我们村投资200多万元修建文化礼堂,于2018年12月投入使用。”陇头朱村老书记朱位候也是礼堂管理成员。据他介绍,主礼堂位处村中间,大讲堂在村南边,文化长廊在村明堂,阅览室在一处古宅内,而院士文化礼堂设在村口和官厅两地。

  主礼堂是一座白墙黑瓦的三层楼房,复古的木门,朱红的窗棂,与大门两侧墙面上的梅花、绿竹图相得益彰。室内村规民约、管理规范、活动掠影、活动计划及红梅指数实施办法完整齐备,党建活动室、文艺大舞台等宽敞明亮。

  值得一提的是,陇头朱村文化礼堂内的红梅指数分外惊艳,它是村里通过对村规民约进行创新改良而提出的。

  “我们村的村花是梅花,梅花花瓣五瓣,寓意五村重新团聚。”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文化礼堂管理小组组长朱根喜表示,他们想通过“红梅指数”把五村拧成一股绳,把陇头朱做强做大,把红梅指数打造成村民自治新样本。

  朱之锡故居遗址。

  朱根喜介绍,“红梅指数”主要包含“五美”,包括环境卫生美、睦邻和家美、乡村发展美、公益奉献美、自治守法美。“红梅指数”分数的高低,与每个人休戚相关,红梅积分折算成“红梅币”,可在“红梅道德银行”兑换等额生活用品;“红梅指数”挂钩学子奖、文明家庭奖、推优入党等。

  陇头朱村的创新之举还在于建成义乌唯一的院士文化礼堂。村口碑石林立,“古书”飘香,村牌上“院士文化礼堂”六字厚重耀眼。这种既新颖独特,又古色古香的迎客风格,令人印象深刻。而设在官厅的院士文化礼堂,萦绕着浓郁的耕读之风。院士厅内,中科院院士朱位秋的介绍丰富生动,成就非凡;博士厅、硕士厅里,人才济济,争奇斗艳。据悉,陇头朱村在古代光进士就有4人,举人19人,秀才100多人,现代中科院院士1人、博士生13人、研究生24人,是义乌名副其实的博士村。

  如今在陇头朱村民眼中,这座由大家共建起来的文化礼堂,是乡愁的存放地,一座座古宅宗祠诉说前世渊源,一样样老旧物件散发农耕气息,一个个历史人物增添人文底蕴;是群众的大课堂,日常开展的知识讲座,上溯天文地理、下至生活养生,带领着村民不断丰富视野;是文艺活动的大本营,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蔚然成风,让乡村文化活起来、动起来……真正做到了用文化礼堂传文脉、用礼堂文化润人心。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