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上溪五塘村文化礼堂:小而美 且暖心
五塘村文化礼堂
撑拱
练武场
中国义乌网10月22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龚艳)淅淅沥沥的小雨与古建筑总是如此的相搭。深秋十月一个雨日,走进上溪镇五塘村文化礼堂,在这个不大的清代厅堂里,听着雨声,和着鸟鸣,仿佛与时空在对话,礼堂里一幕幕精彩瞬间宛若眼前。
勤字为先务农为本
说起五塘,很多人觉得,肯定和五口塘有关,其实不然。五塘村原名“茂塘”。根据《茂塘龚氏宗谱》记载,义乌龚姓始祖叫龚实,字定夫(又名复振),河南开封人,生于宋元祐丁卯年(1087),44岁南渡至义乌定居。
五塘村建村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至于“茂塘”何时改为“五塘”,宗谱上并无记载。实际上,五塘村内外有门口塘、长塘、西塘、前塘、后塘、横贾塘、风水堂……细数起来,不止五口。“五”应该是泛指,意味多。
五塘村人勤劳是出了名的。村里老人常说,解放前的五塘是“年年春秋远离乡,家家谋求吊命钱……”,说的正是五塘人外出谋生的日子。那时,将近一半劳力全年三分之一时间出外串棕、弹棉,日子过得很艰苦,唯有勤劳才能闯出一番天。
田间劳作更离不开勤劳。新中国成立后,五塘成为义乌有名的粮、糖、猪基地。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五塘进入生产发展新阶段,其中,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助力义乌水稻品种史上第二次重大改革。义乌市档案馆现还留存有五塘村和义乌种子公司订立的《1984年杂交稻种子供销合同》,由五塘村提供好种子。
直到今日,五塘村还有着家家户户种蔬菜的传统,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
一砖一瓦行成于思
五塘村文化礼堂并不大,总共仅800多平方米,前厅看得到后堂,后堂望得见前厅。其以修缮后的“龚氏宗祠”为主体,于2017年11月正式启用。
村党支部书记龚华东介绍,村文化礼堂虽小,但空间利用很合理,内设乡贤图书馆、妇女儿童中心、茂川讲堂、抉云书画苑、练武场、乡贤会客厅等场所。
前厅为思成堂,主体房屋是清代道光年间的,从留下的一砖一瓦可以看出历史的痕迹,尤其是精雕细琢的撑拱,上有麒麟、祥云、松柏等各种寓意吉祥的雕刻物,品相较好。据悉,这里曾是学校,后改为生产队蘑菇用房,所以文物得以保存至今。思成堂是老百姓聚集最多的地方,因为对面就是古戏台。
“自从文化礼堂建成后,村里老百姓就有了上台表演的机会。”楼凤香既是村两委干部,也是村舞蹈队队长。这只舞蹈队成立10多年了,屡获市级奖项,以前正式表演只能走亲到其他村,现在随时随地可以在古戏台一展英姿。
锣鼓班是文化礼堂建成后才成立的。报名7个人,原先都是门外汉,一点底子也没有。后来村里请行家进行了培训,加上大家勤奋学习,已经会吹拉弹唱《喜闹八仙》等多个曲目了,成为每次演出必不可少的热场节目。
青松翠竹下,后堂更显得雅致。左侧,丹青溢彩、翰墨飘香,书画爱好者众多,打造了一个书画雅堂,各类雅集、培训等活动层出不穷。右侧,茂川讲堂,每年开蒙礼按传统礼制举行,“端正衣冠、行拜师礼、朱砂启智、击鼓明志、开笔破蒙、诵读弟子规”,仪式感十足,从而让孩子迈出人生的坚实一步。每年,乡贤还在这里表彰优秀学子。
在五塘村文化礼堂,“我们的节日”贯穿全年,“周周有培训、月月有活动”已成特色。
孝义精神代代相传
“我们办好文化礼堂初衷就是让老人们有娱乐的场所、温馨的家园。”五塘村文化礼堂理事长龚志强表示。
五塘村是一个典型的长寿村。643位村民中60岁以上老人181人,80岁以上老人31人,年龄最长的已96岁高龄,且多数居住在村里。平时老人业余文化生活比较单调,文化礼堂建成后,老人们有了相聚的场所,还能时不时观看演出,收到镇、村、乡贤赠送的慰问品。
据龚志强介绍,每个传统节日,村里的妇女都会包粽子、馄饨等时令美食给老人们吃。刚刚过去的重阳节,全村馄饨宴共用了100斤馄饨皮、50斤肉、60斤豆腐,包了5000余个馄饨,并邀请60岁以上老人品尝。
重阳节,五塘村还有给老人洗脚的传统。有儿子给母亲洗脚的,有儿媳给继母洗脚的,有女婿给丈母娘洗脚的,还有孙媳妇给奶奶洗脚的,场面格外温馨。
当场会评出好儿女、好婆媳等荣誉。村民龚道通就是其中一位。在他家,弟媳坚持照顾卧病在床的婆婆多年,负责老人吃喝拉撒,直至老人去世。他自己照顾中风父亲已有5年,一把屎一把尿,把老人打理得干干净净,并且坚持每天推着老人轮椅外出散步。
像这样孝行的画面,五塘村还有许多。孝是一种坚持,更是一种传承。当年五塘村清明祭祖高诵祭祖辞犹在耳边回响,“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