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文化礼堂网>礼堂分布>上溪镇 正文

仙溪村文化礼堂: 心灵栖息的“伊甸园”

发布时间: 2016-12-14 08:57:23 来源: 中国义乌网 作者:

  上溪镇向西行十华里,便来到仙溪村———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村风民风淳朴,是个和谐的美丽乡村。村中央,最引人注目的是仙溪村文化礼堂。

  自2013年7月开始,仙溪村文化礼堂建设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在村两委及全体村民共同努力下,经过四个月精心设计和装修,原来的大会堂被打造成了“进化版”文化礼堂,总投资约49万元,总面积400多平方米。如今,它已成为一座集民间博览、人文休闲、健身娱乐、读书欣赏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寄托着仙溪村民求知、求乐、求太平的人生理想。

  前身就是大会堂

  关于“仙溪”村名的由来,有家谱记载:相传700多年前,龙山始祖李蔚,排行第二,称原二公(1267 — 1345) ,科举出身,任徽州婺源县令,由东阳迁居到金华傅村杨家(那时称前李)。后因始祖亡故,安葬于仙溪村山脚挂钟形之处。为了看守祖坟,始祖第四孙兄李得温(1350 — 1425)迁居双溪村(即现今的仙溪,下同)上店,弟李德满(1366 — 1435)定居双溪村和东山,他们兄弟二人就是双溪村的第一代传人,至今已有630年历史。当时村名叫小溪, 1780年改名为双溪,宗谱上一直以双溪为名。那时居住分散,有上店、前塘、宋家后塘、贤山、居山、下里等居住点,直到后来才移居到一起,现在的“仙溪”村名到了清末才有。

  在仙溪村文化礼堂门口两壁上刻着一副对联——仙鹤已乘白云去,溪水犹载黄金来。村民李友记介绍,文化礼堂的前身就是大会堂。20世纪70年代,每逢村里开重大会议,都集中在此处。后来,这里又成为堆放杂物的地方。直到2013年,村里启动建设文化礼堂。

  民间艺术的传承地

  “我们村的文化礼堂是广大村民举办重大活动的场所。”仙溪村党支部委员、文化礼堂管理员李利民说,这里主要用于组织开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大节庆的祭祖、庆典传统活动,也可作为看电影、看大戏的场所,为民间艺术提供传承阵地,为民间艺人提供展示舞台,为文体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

  每到春节,迎龙灯是仙溪村的一件大事。出灯前一天,由村里的灯头会派两人用两面大铜锣沿着龙灯行进的路线,不间断地边走边敲,告示“灯路”。出灯时辰前几个小时,鸣炮为号,通知村民拿自家的灯桥板来接灯。之后,请道士“赞灯头”,祈求灯头神灵到位,为民祈福。龙灯行进过程中,很多家庭会摆出各式供品,祈福纳祥。

  李爱弟是灯头会成员,他说,龙头长约2米,翘首曲身,含珠舞爪;龙头后面是一座雕刻精细的翘角飞檐小宫殿;龙尾长约1米,雕工精细、朱漆描金、神态活现。“迎龙灯是要进行拉灯表演的,以此活跃现场气氛。”盘灯是迎龙灯的压轴表演,需要在较大而空旷的场地上进行,单独一条龙可盘成凤凰展翅、大圆盘、五梅花等。

  构建心灵的伊甸园

  走进礼堂内,首先看到的是墙两边挂着的仙溪村史和名人先哲,整个礼堂墙壁四周展示了文化廊、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优秀学子和能人廊及长寿星的全家福。礼堂内两侧摆放着清末灭火水龙和花轿, 20世纪30年代的发动机、米机、麦机、犁耙农具, 40年代的番薯机、榨油机、纺纱车、水车, 50年代的自来水机器等。

  作为文化礼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仙溪村设有“双溪讲堂”,实行每月开讲制度,根据因人、因时、因需制宜的方针,精心策划讲堂内容和形式,及时做好村民新风尚、新事物的采撷提炼,在“首时间”和“零距离”宣讲。

  近年来,仙溪村在广大家庭中深入开展“文明家庭”户创建和“六情对夸”活动,促进村民文明素质提高,社会风气好转,涌现了一批“文明家庭”户和“六情对夸典范”。在礼堂内还展现有父母养育情、夫妻恩爱情、姑嫂姐妹情、婆媳母女情、兄弟手足情、邻里互助情等典型。

  读书培训有学堂,开会演出有礼堂,仙溪村文化礼堂正承担着弘扬主流价值、传承村庄文化、学习先进文化、凝聚干群关系的重任,成为当地农民群众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为仙溪村新添了一股文化力量。

  “文化礼堂建设受到村民的欢迎和认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仙溪村党支部书记李建龙说,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化礼堂作用,仙溪村制定了具体工作目标,进一步完善文化礼堂运行管理机制,丰富文化礼堂的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在农村“落地开花”。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