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文化礼堂网>礼堂分布>江东街道 正文

青口村文化礼堂: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伊甸园”

发布时间: 2016-12-13 15:52:59 来源: 中国义乌网 作者: 李爽爽

  青口村是江东街道第一大村,有1600多本地人口;青口村素有“千年古村”的美称,根据村志记载,义乌吴氏自造公熙宁六年迁居青口,距今已有940余年……

  2013年6月,青口村启动文化礼堂建设,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集大型舞台、文化长廊、清溪讲堂、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春泥计划室等场所为一体的文化大礼堂顺利建成。从此,村民听课培训有讲堂,开会演出有礼堂,了解村庄历史、学习榜样有“文化长廊”……

  这里是一座“精神殿堂”

  走进青口村,只见一条条道路宽阔整洁,一幢幢新楼房错落有致,各种健身器材、娱乐设施应有尽有,全然一个现代化的新农村。

  但是,时间倒回十年前,村里远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青口村原处半丘陵地带,祖辈靠种植业为生,农村房屋陈旧破烂,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05年,青口村的土地被征用,村两委干部抓住机遇,启动旧村改造。2008年旧改完成后,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传承祖德,承前启后,增强全村的凝聚力和团结心,市教育局退休干部、青口村老年协会会长吴华梓等五位老人发起《青口村志谱》纂修。在纂修过程中,老人们发现,近千年来,这片土地上沉淀了太多的感人故事:先祖吴圭公乐善好施,出巨资建造今义乌标志性建筑———绣湖大安寺塔;青口道字辈太公云棋、云祉等出重资修建东江桥;南宋时“青口吴宅桂堂刊行”,是浙江省最早的印刷企业之一,专印科举资料,当时闻名全国……

  物质富裕了,精神更要富有。如何保存这些先祖的丰功伟绩不至于被后代遗忘,一直是村里人思考的事情。

  此刻,历史终于有了安放之地。村子中心广场地带,两条35米的“文化长廊”落成。“这两条长廊,一条是村情廊,一条是励志廊。”青口村文化礼堂管理员吴高武边走边介绍。村情廊讲述教育后人的村史村情、令人感奋的新农村建设成就,呈现原汁原味的乡风民俗。

  “你看,这里详细介绍了我们村的庙会文化。”在乡风民俗板块前,吴高武停了下来。他说,每年的农历九月廿六是我们村的传统庙会日,这个农民文化活动已有500余年历史。

  他所说的这个庙,名叫太祖庙,约建于明代中叶,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庙内有太祖爷、太祖婆坐像。民间传诵着许多太祖爷显灵的故事。传说,青口吴广富是名老中医,远近闻名。有一次高烧数日不退,饭菜不进。家属向太祖爷许愿,“医得好吴广富的病,猪头鹅来谢你。”当天晚上,吴广富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白发老人对他说:“几天高烧不退,是寒气入内,闭塞了,请你睡在这块虎皮上,汗就出来了,高烧也退了。”吴广富在惊怕中醒了,真得大汗如流,病不久就好了。

  几次“显灵”后,村民对太祖爷百般崇敬。为了表达人们对太祖爷的敬重,村里就将农历九月廿六定为庙会日,这也是青口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日子。每到这一天,村民都会成群结队来到庙里祭拜太祖爷。庙会期间,搭台唱戏,从日落唱到日出,通宵达旦,煞是热闹。

  太祖庙的故事、清溪庵的故事、清溪老龙的故事;切麻糖、谢年、元宵节迎龙灯……村情廊内各个板块文字、图片、声像、实物相结合的展陈形式,生动地展现着青口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村民平时在长廊边散步,看看一个个乡风民俗,读读一条条村规村训,会让人心净化、向善,无形中培养出强烈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这里是一个“教育基地”

  “文化长廊中还有一条是励志廊,展示的是全村人的榜样,有历代名人,有村里德高望重的党员干部,还有90岁以上的老寿星等。”吴高武接着介绍道。

  义乌吴氏自造公迁居青口至今,绵延940余年,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在。繁衍裔孙36代,子孙遍布海内外,人丁旺盛,在各个领域卓有建树的人才更是数不胜数。文化长廊将他们的主要成就陈列出来,既是对他们的尊重和推崇,更是对后人的激励与引导。

  “我们把老寿星们的全家福照片贴在励志廊内,用一幅幅甜蜜画面来分享快乐,这是对年轻人孝敬老人的最好教育。你看,这位老人的孙媳妇黄秀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吴高武指着寿星榜上一位名叫杨春兰的老人说道,“老人常年卧病在床,吃喝拉撒全是孙媳妇一人照料,现在的年轻人还有这份心,很是难得。”

  说起这个孙媳妇,青口村村民无人不知。在吴高武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黄秀萍家。在清爽整洁的卧室里,老人平躺在床上,房间没有任何让人不适的气味。杨春兰今年93岁,卧病在床已有8年,只能靠从胃管喂流食维持生命,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因为两个儿子不在身边,黄秀萍毅然放下外出工作的机会,挑起照顾老人的重担。为了方便照顾,她就和奶奶同住一间房,喂流食、接尿袋、清理粪便,此后,她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事情。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黄秀萍却八年如一日地悉心照顾卧病在床的奶奶,用实际行动感染着村里的每一位年轻人。

  “今年,黄秀萍家还被评为我们村的‘美丽家庭’了呢。”吴高武说,为了弘扬美德、鞭挞丑恶,村里开展了“美丽家庭”评选活动,树立了一批草根典型。身边“孝心”和“善举”,让村民觉得可信、可亲、可敬、可学,从而也营造了学习、崇尚、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

  文化礼堂更是村民接受各种教育的场所。除了文化长廊,青口村结合实际,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并加以规划和整修,开辟出清溪讲堂、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春泥计划室等场所,形成集文化培育、道德建设、文体娱乐、知识普及于一体的文化阵地综合体。尤其是清溪讲堂,自建成以来,家政服务、礼仪培训、经济人培训、电子商务培训,一个个内容新鲜、形式新颖的培训班引得村民纷至沓来。

  身边的教育阵地,身边人和事成为教材,青口的文化礼堂已经成为村民们自我教育、自我培训的重要基地。在这里,“人穷不要紧、人品最要紧”这样的话语妇孺皆知;在这里,尊老爱幼、尊师重教成为村民遵守的规则……

  这里是一方“生活乐园”

  穿过两条文化长廊,在一个面积约为200平方米的大舞台中央,“文化礼堂”四个大字格外醒目。舞台上,十几名阿姨正在练习健身舞。“我知道城里的社区有很多舞蹈队,我们虽然身在农村,平时也喜欢跳跳舞,越跳越美丽嘛。”村民吴小莲一脸愉悦地说,“自从村里建了文化礼堂后,排舞方便多了。”

  除了排舞,村里文艺演出、放电影、民俗文化表演等也都在这里进行。“我们家孩子幼儿园毕业,还在台上汇报演出了呢。”村民吴萍说,礼堂是村民引以为豪的第二个家。

  “以前,各种文化活动村里也在组织。”青口村党支部书记吴高健告诉记者,旧村改造完成后,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青口村在中心广场周围安装了健身器材,还建起舞池、灯光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门球场、羽毛球场,添置了专供儿童游玩的碰碰车、蹦蹦床、小飞机、小火车等。目前,村里建有腰鼓队、排舞队、太极拳队、篮球队、排球队等八支文化队伍,这些文艺爱好者每年都积极参加市里、街道里组织的各类文艺活动,还得了不少奖。

  如今,忙完手中的活,来到文化礼堂享受文化生活,已成为许多村民心照不宣的“约定”。特别是每天晚饭过后,村民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来到文化礼堂进行各种文娱活动。根据自己的爱好,妇女们或跳集体舞、或腰鼓表演,老年人或打门球、或做健身操,年轻人或打篮球、或打乒乓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文化礼堂建成后,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了,打麻将的人少了,文艺活跃分子多了;邻里间的矛盾、纠纷少了,彼此间更加熟络、亲近了,青口村风民风日趋纯朴、和谐了。”采访中,村里的很多老人都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这层意思。

  文化礼堂不一定是村里最好的房子,但却是大家最熟悉、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文体活动开展、文艺演出、民俗文化表演……在文化礼堂的舞台上,青口村民不再只是看热闹的观众,而成了“闹热闹”的主角。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郑忆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