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文化礼堂网>礼堂分布>义亭镇 正文

上宅村文化礼堂:忠孝“内化”村民心

发布时间: 2016-12-13 15:04:00 来源: 义乌商报 作者:

  贤人辈出为古村添色

  上宅村文化礼堂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整幢建筑由24根6.5米高、运自福建的青石石柱支撑。各种历史名人的雕塑、十二生肖的雕刻邀请国内雕刻大师精心创作,辅以1.5吨的“土漆”、1.5公斤的黄金覆面,能保证至少百年仍栩栩如生。

  走进文化礼堂,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挂在积善堂正中央的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说,上宅刘姓的起源,来自汉高祖刘邦的后裔,其先祖仲三公名大音,唐文学馆学士第二十七世孙,因族中兄弟日益增多而自立门户,大约在1050年,从乌伤南门迁移至此。村里一位78岁的老人说,《大风歌》之所以悬挂积善堂正中,是教育后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据记载,《大风歌》是汉高祖刘邦创作的一首诗歌。当时刘邦平黥布还,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酒酣时他击筑,同时吟唱这首诗歌。这首诗前两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全诗充满着一种王霸之气,最后一句却也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尚不安定的担心和惆怅。

  从文化礼堂“群英谱”可看出,上宅村在村人口虽仅有700余人,但称得上是人才辈出,文化名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如宋朝的刘公亮,为宋理,宋朝吏部尚书;民国时期的刘德恺曾任南京首都法院推事兼任书记官。当今更是名贤接踵。如抗战时期挺身而出的村民刘德美,她1945年参加抗日八大队,先后任组长、排长,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加过鲁南、泰安、莱芜、孟良崮战役,三次负伤,荣立二等战功一次、三等战功三次,为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

  解放初期,上宅村村民的生产效益很低,生活水平普遍较差,改革开放后,村民思想意识有了转变,重视科学种植、发展优质品种,搞经商、办厂,勤劳致富,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一批青年人敢闯敢干,将上宅村人忠、善、义的品格演绎到世界各地,也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上宅村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他们更加崇尚文化,在传统中创新,在砥砺中奋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努力助推乡村文化建设。

  齐心协力建精神家园

  谈天、听戏、看电视、读书、行成人礼,村中的文化礼堂成为村民最爱去的地方。这里,有精彩绝伦的戏曲,有村里腰鼓队、锣鼓班的表演,有广场舞的教学,有保健养生的讲座。除此之外,更多的村民喜欢来这里,是为了接受一次次精神的洗礼,享受春风化雨般的滋润。

  文化礼堂的善行义举榜记载着上宅村人齐心协力共建美好新上宅的善举。几年前,村里决定按照上级部署要求建设文化礼堂。全村村民尤其在外地的上宅人纷纷慷慨解囊,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捐款400多万元,其中捐款5000元以上的就有百余人。一位在金华工作的上宅村村民说,建文化礼堂是好事,自己能为村里的文明建设出点力是应该的。还有一名在外地的上宅村民一下子就捐款300万元。

  文化礼堂吸引村民,还因为这里是全村最热闹、最有文化的地方。文化长廊里的传统24孝、新24孝,图文并茂,简洁易懂,读来朗朗上口,村里的老人常常在这里谈笑风生。大家说,这些故事太有意思了。而村干部则说,推出这些内容就是想告诉大家,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另外,为了不断增强文化礼堂的“吸引力”,上宅村村两委、妇代会、老年协会争先恐后组织丰富多彩的戏曲联唱、文艺表演、舞蹈比赛、观光旅游等文体活动。在欢歌笑语中,幸福的笑容在每一位村民脸上绽放。

  中午时分,文化礼堂一侧的居家养老中心聚满老人。一位七旬老人说,他每天只要花两元钱就可以在这里吃饭,饭菜都是按照老人们的口味不断变化花样,老人们吃得很可口。据了解,这个居家养老中心也是在外地的上宅村村民捐资兴建的。老人们吃饭后,大都会到文化礼堂坐一坐,聊聊心里话,感受今昔的变迁、晚年的幸福。老人们说,孩子们都很孝顺,他们才能这样享福啊!一旁的村干部说,如今的上宅村正沐浴党的好政策,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征程上迈开了坚实的步伐,这离不开每一位尤其在外打拼的上宅人的努力与支持。下一步将紧紧团结全村干部群众,开展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大提升等“民心工程”,把上宅村建设得更加富裕美丽,让上宅村人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舒坦!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郑忆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