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文化礼堂网>礼堂分布>稠江街道 正文

上崇山村文化礼堂

发布时间: 2016-12-13 15:29:50 来源: 义乌商报 作者:

  6月中旬,正值梅雨期,小雨淅沥,天空似乎总是笼罩着一层雨纱。走进稠江街道上崇山村,70多年前那场悲剧未曾忘却,厚重的历史感在闷热的梅雨天中显得更加沉重,村民们对幸福的渴望更加迫切,对如今和平安逸的日子也备感珍惜。

  从不忘却的历史

  崇山村,始建于公元1330年,曲江王氏宋黎公良桂,四代孙文善,率儿孙居于此。因村边黄土坡上有一大片古老的松树林,其松树茂密高大,遂得名松山村,后渐渐改称为崇山村。走过风雨,历经春秋,终于繁衍发展成为义乌“南门外第一村”。

  作为远近闻名的大村,崇山村家族兴旺,人才辈出。如北宋名将王彦超、晚清优秀学者王壬达等均出自该村。

  与当年多数的普通乡村一样,崇山村宁静祥和,村民生活安居乐业。然而,70多年前,一场前所未有的惨烈灾难降临到这里,打破了原有的宁静。

  1942年秋,侵华日军在浙赣战役中实施细菌战,疯狂地使用鼠疫、伤寒、霍乱、炭疽等细菌武器,大规模残杀我国军民。日军在崇山村域投下大量鼠疫菌,致使许多村民染上鼠疫而死亡,同时日军还借防治鼠疫为名烧毁房屋,江南奇观松树厅在此次大火中化为灰烬。据调查,崇山村因鼠疫暴发流行死亡人数达400多人,420余间房屋被烧毁。

  70多年过去了,亲历这段惨痛历史的老人活着的已不多,但崇山人却从未忘记。几十年来,这里的村民,对侵华日军的控诉,对无辜死难者的纪念,从未停止。每逢清明节、“七七事变”纪念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村民们总会自发组织或大或小的纪念活动,或座谈,或上村子附近的劫波亭扫墓。

  鼠疫暴发时,现年89岁的王兴钱才16岁,他的妈妈和弟弟都死于那场劫难。说起这段惨痛经历,他依然激动不已:“这些事年轻人都没经历过,我们要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让大家了解历史,让后人汲取历史教训,珍惜和平。”

  崇山鼠疫历史呈现

  走进上崇山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上崇山文化礼堂”七个大字,在大字下面,黑底白字标识着“侵华日军烧毁房屋示意图”和“日军细菌战崇山劫难录”,两旁写着“青山绿水犹记悲剧励志国强勿忘国耻”,让人不禁心生肃穆。

  往右走进文化礼堂,会发现这里就是一个崇山鼠疫历史展示馆。据展示馆负责人王甲权介绍,这个面积达300多平方米的礼堂有着200多年历史,去年村里特地花了30多万进行改造,把它改成文化礼堂。为的就是透过礼堂厚重的历史,把当年崇山记忆进行重现。

  只见礼堂内,从右向左,对鼠疫历史一一呈现:有前言、有后记,有鼠疫发生时,县政府的文件,有《王选与她艰难的细菌战受害者调查之路》的照片影像等等。偌大的红色大字“崇山鼠疫”,以及蓝色标识的“731细菌战罪史”,无一不在警醒着后人:要牢记这段历史。

  王甲权说,如今的文化礼堂正发挥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自去年7月改造以来,已经有稠江、上溪、苏溪等地不少学生前来参观,好多还是自发前来的。

  这里也是爱国主义宣传阵地。王甲权身为礼堂负责人,不时向慕名而来的人们介绍历史、宣扬事实。“这几天,我已经接待了好几批国内外的媒体。”王甲权说,为了让参观者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他还在每块展示牌前都放置了有关细菌战历史的书籍,供参观者翻阅。

  除此之外,这里还时不时开设爱国主义教育讲堂。每月,这里都会有一场讲座,宣扬历史,总结历史。

  铭记历史后“幸福转身”

  始终不忘历史的上崇山村村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身体仍然硬朗的王兴钱提到自己的孙子“海归”留在北京工作,幸福之情溢于言表。86岁的朱小妹,虽腿脚不便,仍每天拄着拐杖到文化礼堂“报到”。“在这里,老人们可以聊聊天,看看报纸、电视,打打牌、麻将,日子过得真是越来越舒服了。”朱小妹笑着说。

  中午时分,不少上了年纪的村民都拿着碗筷纷纷来到文化礼堂一侧的“幸福膳食厅”。原来这里给上了年纪的村民提供了爱心膳食。“每个月只要花120元,中饭、晚饭就都可以在这里吃。一些家里没人照顾的老人,还有低保户,可以免费吃。”84岁的龚梅边吃边说,这里的饭菜都是按照老人们的口味不断变换花样,老人们吃得很可口。

  而自建设文化礼堂以来,村里还举办了儿童开蒙仪式、公民道德规范讲座、舞蹈培训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村民生活,增进了村民间的感情。

  当然,在该村负责人王小建看来,建设文化礼堂的意义更在于,以它为载体,宣传崇山的历史,宣扬传统文化,传颂村里先贤的美德故事,通过树立典型的身边人、身边事,通过“身边事教身边人”活动,传承优秀的村庄文明。通过思想引导与文化娱乐活动有机结合,引领群众价值观的转变,使文化礼堂真正成为对群众有凝聚力、向心力、归属感的精神家园。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祝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