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联文化礼堂
江东街道九联村,地处义乌市南大门,位于风景秀丽的义乌江畔,钓鱼矶公园边,依山傍水,环境优雅。
农家书屋、文化长廊、道德讲堂、老年人活动中心……去年底,在上级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九联村建成了文化大礼堂。如今,那里汇聚了歌声、笑声、读书声,已成为了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
“九联”从何而来?
有人说,九联村之所以取名为九联,是因为它由9个自然村组成。其实不然,2003年前,九联村由隔塘、地横头、黄古头等6个自然村组成,2003年,村里第一批旧村改造完成后,又多了一个九联新村。所以,实际上,目前九联村是由7个自然村组成的。
说起该村村名的来历,还得从人民公社时期说起。据说,那时九联村隶属徐村公社,下面有24个生产队,九联村是第九个生产队。后来,生产队全部改名,其余23个生产队都将村名改为了原来的名字,因为九联下面有6个自然村,无论改名为哪一个都不合适,便干脆称为“九联”。
九联村以龚、李2姓为主,90%以上的村民都姓龚。据村里老人说,他们村的龚姓老祖宗是800多年前从河南省光山县迁过来的。而据《义乌县志》载:龚实自汴梁随宋室南渡,居县西松门里(今松门山),分支居徐村乡九联。元,河南汴京安抚使李云禄自金华避难迁徐村乡孔村,分支居九联……
九联村虽近邻义乌城区,然长期以来一直停留在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状态。农业结构单调,主要种植水稻、麦类。但因地处丘陵地带,村子里常年干旱少雨,粮食产量一直很低,村民只能以做豆腐、养猪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十分艰苦。过去,民间盛传有“女不嫁地横头、黄古头”的谣谚。
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
“现在,我们村集体每年平均可创收800万元左右。”九联村村委主任李惠元说,多年来,历届村两委秉承“创富还民”的理念,这些钱优先用于村里低保户的生产生活之需,侧重用于提高村老年协会开支,主要用于年终村民按人头分红、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目前,九联村两委统一为全体村民缴纳小额医疗保险,每年年终为每位村民发放2000元的分红。另外,村里60岁、70岁、80岁、90岁以上老人,每年分别可获得5000元、6000元、7000元、8000元的生活补贴。如今,在九联村,只要提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村民们的脸上总是露着喜悦。
日子过得宽裕了,村民开始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慢慢地,村里组建了花鼓队、乒乓球队、门球队、舞蹈队,健身活动中心和老年活动中心也顺势建了起来。村民们时常感叹:“旧时村里有祠堂,如今富裕了,为什么我们不建个文化礼堂呢?”于是,九联村的文化礼堂应运而生。从历史沿革到乡风民情,从文化娱乐到美好家园,从历代能人到长寿老人,这些都在文化礼堂一一展出。
如今,闲暇时,村民们便会三三两两地来此处参观、交流,他们时而会心一笑,时而露出骄傲的神色,时而又陷入沉思。文化礼堂的建设,使村民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使村民们的精神有处寄托、文化有地交流;使九联村的文化建设水平伴随着经济发展得到提升。
延续美德的“爱心家园”
说起九联村,很多人都会将目光锁定在一个地方,那就是我市最具地理人文气息的公园之一——钓鱼矶公园。如果说那块高约40米的钓鱼岩石是公园的精髓,那么,山上那座拥有几百年历史的一峰塔(钓鱼矶塔)更为其蒙上了几分神秘色彩。
一峰塔是怎么来的?据史料记载,一峰塔,始建于唐,后废,与义乌古代的多位知县有关。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知县张维枢提倡建造一峰塔,当时完成5层;继任知县周廷侍命邑人陈思善捐资增建2层。塔内原沿壁设有木扶梯,盘旋至5层,可登临凭窗远眺。
而在九联村老一辈人口中,却盛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600多年前,东阳一个孝子为了寄托对母亲的思念,在九联村边东阳江畔建了一座塔,即为当今的一峰塔。“据说,抗日战争年间,这座塔被日本人烧掉一部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修缮后的容貌。”今年60多岁的村民龚昌献回忆道,那时候,塔尖还有一把宝剑和一棵很粗的桔树。宝剑闪闪发光,庇佑一方水土风调雨顺;桔树则记录了村民们的童年生活,每到桔子成熟的季节,三五成群的小孩就会聚集在塔下等着果实掉落,那是他们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正是这么一个“孝子建塔”的传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九联百姓的心灵。如今,这些历史都有了安放之地。
在文化礼堂的建设过程中,九联村设立了文化长廊,通过百姓的踊跃参与,制作了“寿星榜”和“贡献榜”等,将村里的劳动模范、孝子贤媳、老寿星、历任村干部等一一展现在人们面前,通过发掘“身边最美”,让传统美德在这里栖息传承。
凝心聚力的“和谐家园”
九联村的文化礼堂,并不是大兴土木后另起炉灶新建的,它由村办公大楼改建而成。只见大楼中央一个建筑面积约为300平方米的舞台上挂着一块“文化礼堂”的牌匾,“务实、守信、崇学、向善”这八个字被“放大”上墙,挂在礼堂最醒目的位置。旁边,春泥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长廊、电子阅览室、道德讲堂等场所一应俱全。
据介绍,文化礼堂挂牌后,村里文化活动就没停过:1月乡风评议活动;2月春节联欢活动;3月看大戏;4月观看党建影片……九联村文化礼堂管理员龚林贤说,文化礼堂人气很旺,不但吸引本村村民,对外来人员、邻村人,这里都敞开大门欢迎。
白天,村民们或结伴细读文化长廊,了解村里的历史沿革、古今名人;或在农家书屋上千册的藏书中,随意抽出一本细细品读;或三五伙伴聚集在一起下下棋、聊聊天。晚上,男人们大多会坐在电视机前看《新闻联播》,就着自己关心的国内国际大事各抒己见;女人们则结伴在文化礼堂里跳健身舞……
一场接一场的道德讲座、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九联村文化礼堂能承载的内容很多,但,最可贵的就是它推倒了一堵堵“心墙”。九联村爱跳舞的村民李大姐讲了一个故事:以前,她和儿媳妇最多的话题就是孙子,每天重重复复就那几句,时间久了难免会产生些小摩擦。去年文化礼堂建成后,儿媳妇就和她一起去跳舞,两人一有空就聚集在一起讨论这个动作怎么跳,那个姿势怎么摆。“现在我们俩像姐妹似的,无话不谈。”
文化礼堂建成后,不仅家人之间,九联村邻里之间也更像一家人。农村邻里相处是门学问,有时遇上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会以讹传讹,在九联村,这种现象很少见。村民们已经习惯在空余时间到文化礼堂去聊天,其乐融融。
无论是文化大礼堂,还是村里设置的农家书屋,抑或是道德讲堂,九联村两委班子在积极探索村域文化内涵的同时,还注重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凝聚正能量,打造“和谐家园”。
物质富裕后,九联这个城郊村承载着农村优秀文化大步走向城镇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