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文化礼堂网>礼堂分布>赤岸镇 正文

神坛村文化礼堂:传承红色文化 弘扬革命精神

发布时间: 2016-12-14 10:04:14 来源: 义乌商报 作者: 左翠玉 马旦

  神坛村地处赤岸半山区,北、西、南三面环山,村落地形似坛子,溪水环村而过,景致宜人。虽然村里只有百余人,却走出了义乌历史上仅有的两位参加过长征的先烈:冯雪峰和冯志祥。村里的文化礼堂便紧紧围绕两位历史人物而设,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在这里得以传承、弘扬。

  冯雪峰故居,讲述先人革命故事

  来到神坛村时正值中午,村里静悄悄的。

  冯潮忠是冯雪峰的亲侄子,默默管理冯雪峰故居30多年,只要有人慕名前来,他总会热情地领着参观,并担当免费讲解员。

  冯雪峰故居坐落在神坛村北头村尾,为三排二厢四合院,中有天井,俗称“十间房”,建于1903年,属明清风格,是冯雪峰的爷爷冯汉才亲手所建。

  踏进大门,天井里立着身穿中山装的冯雪峰半身铜像,面容和蔼,神情亲切、睿智。铜像后面摆放着几十条椅子和一台放映碟片的电视机。“现在这里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青少年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冯潮忠说,每到“七一”前后,很多单位都会来这里开展党员活动,赤岸镇的新党员们都来此缅怀过革命先烈。

  据冯潮忠介绍,冯雪峰原名冯福春,他的爷爷冯汉才以开窑烧瓦起家,在村里还算富裕,只可惜家中没几个人识字。他送冯雪峰读书,是希望孙子能学成归来做个“账房先生”。没想到,接受“五四”新思潮的冯雪峰学成后并没有成为“账房先生”,而成了文艺理论家。

  “小时候,大伯和爷爷奶奶都住在老屋里。这个新宅是大伯和我爸爸分家后才搬进来的。大伯一半,我爸爸一半。”冯潮忠介绍说。

  在冯潮忠的带领下,我们小心翼翼地登上二楼,木地板踩上去“咯吱”作响,但屋子几经修缮,还算结实。“这间就是冯雪峰的屋子,他在家乡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度过。”四四方方的屋子并不大,只能容下一张床、一张书桌,似乎也没有位置再放其他东西。这里便是青年冯雪峰撰写文艺理论文章以及反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小说《卢代之死》的地方。书桌上斑驳地留着一些划痕。书桌前有一扇木质小窗,透过它可见村子四周的青山,风景宜人。

  在外漂泊近10年,冯雪峰与家里一直没有联系,父母连他是生是死都不确定。1937年,冯雪峰平安回到家中,母亲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之后几年,冯雪峰便安心在家创作。但国民党特务还是在神坛村发现了一个名叫冯福春的人,暗中将他逮捕,囚于江西上饶集中营。

  “被抓前,大伯跟妻子交代,家里阁楼上的几担米要好好看管,别烂了。其实那里藏着大伯写好的书稿!”

  关于冯雪峰的事,冯潮忠的肚子里藏了许多,怕是讲上一天也讲不完。这些事,年过花甲的冯潮忠大多是听哥哥们说的,也有的是他从书里看来的。

  沿着冯雪峰故居后的石子路上山,很快到了冯雪峰墓地,冯雪峰与妻子一同葬在此处。墓地很特别,墓前的青草丛中有三块大鹅卵石,呈“品”字排列,其中一块大鹅卵石上有朱镕基亲笔题词:“冯雪峰之墓”。冯潮忠说,鹅卵石象征着冯雪峰历经沧桑磨难,终成大器;墓地前有一棵苍松及一口水塘,象征着毛笔和砚台;远处连绵的山峰则成了笔架。

  冯雪峰墓一侧是他爷爷奶奶和母亲的墓,不远处是父亲的墓。据说魂归故里是冯雪峰的愿望,因为年轻时奔波在外,没能好好尽孝。他希望死后能葬在长辈们身边,永远陪伴他们。

  红色文化展厅,集中展示珍贵书籍和文稿

  “文化礼堂是去年才建好、完善的。”冯潮忠带领我们来到神坛村办公楼一楼的红色文化展厅,这里的玻璃柜里摆放着各种珍贵的文稿、书籍和手稿。

  我们看到,最里面靠墙的3个玻璃柜里整齐摆放着30本冯雪峰作品,封面陈旧,露出了里面泛黄的纸张。其他玻璃柜里除了各种研究冯雪峰作品的书籍外,还有1983年首届雪峰研究学术讨论会上各位来宾的讲话录音文稿,其中包括很多当时知名作家的录音整理文稿。

  展厅的墙上挂着很多玻璃框,展示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冯雪峰的评价语录,其中包括毛泽东给冯雪峰的信、朱镕基回复给冯雪峰儿子冯夏熊的信、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为冯雪峰诞辰100周年发来的贺信等,还有瞿秋白、张闻天、周恩来等给冯雪峰的函。

  “这些书籍和文稿很多都是原件,十分珍贵,收集也十分不易。”冯潮忠说,市文联工作人员鲍川是个有心人,每到一处都会花钱买书,他也是个热心人,其中有一部分作品就是他收集、整理后拿来的。

  “文化礼堂是去年才建好、完善的。”冯潮忠带领我们来到神坛村办公楼一楼的红色文化展厅,这里的玻璃柜里摆放着各种珍贵的文稿、书籍和手稿。

  我们看到,最里面靠墙的3个玻璃柜里整齐摆放着30本冯雪峰作品,封面陈旧,露出了里面泛黄的纸张。其他玻璃柜里除了各种研究冯雪峰作品的书籍外,还有1983年首届雪峰研究学术讨论会上各位来宾的讲话录音文稿,其中包括很多当时知名作家的录音整理文稿。

  展厅的墙上挂着很多玻璃框,展示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冯雪峰的评价语录,其中包括毛泽东给冯雪峰的信、朱镕基回复给冯雪峰儿子冯夏熊的信、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为冯雪峰诞辰100周年发来的贺信等,还有瞿秋白、张闻天、周恩来等给冯雪峰的函。

  “这些书籍和文稿很多都是原件,十分珍贵,收集也十分不易。”冯潮忠说,市文联工作人员鲍川是个有心人,每到一处都会花钱买书,他也是个热心人,其中有一部分作品就是他收集、整理后拿来的。

  文化长廊,传承红色文化

  神坛村除了冯雪峰,还有一位老红军冯志祥。他们是义乌历史上仅有的从同一个村子里出去的、胜利走过长征、走进新时代的老红军。

  冯志祥在著名的平型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以及解放后广西剿匪战争中骁勇善战,荣获一枚又一枚勋章。1961年12月至1964年5月,冯志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西军区副政治委员。与冯雪峰一样,魂归故里是冯志祥最大的心愿。2010年,冯志祥的骨灰得以回到家乡安葬。

  出了红色文化展厅,右侧有一条蜿蜒而上的山路,路两旁竖着很多用心制作的牌子,这里就是村里的文化长廊。长廊两侧分别是对冯雪峰和冯志祥革命历史的展示牌,冯雪峰革命路命名为“我的长征路”,冯志祥革命路为“永远的军人”,内容主要是通过家族的成员、历史故事、照片等历史资料来介绍革命先烈们的光辉一生。走在长廊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长廊里一共有30块牌子,花费了30多万元制作而成。”建这条长征路是冯潮忠促成的。“当时神坛村是一个只有六七十人的小村子,出了这么两位杰出人物,非常难得。”冯潮忠说,红色旅游是村里的一块招牌,游客大多是冲着冯雪峰故居来的,建文化长廊能更好地展示红色文化。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郑忆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