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文化礼堂网>礼堂分布>后宅街道 正文

上金村文化礼堂:借得东风力 扬帆再起航

发布时间: 2016-12-13 15:27:46 来源: 义乌商报 作者:

  后宅街道上金村地处义北丘陵地带,东对朱高尖山脉,南临下金村,西傍义浦交界山麓,北临大陈镇潘塘村,现有在册人口1162人。据上金村金氏族谱记载,在明朝万历年间,金氏拱秀堂茂明公,从义乌北门迁至寺坞居住,开创了上金村的建村史。随后,张姓族人陆续迁来,并逐渐成为上金村主导大姓。现在,上金村有金氏人口300余人,张氏人口则占三分之二。村里的祠堂,因此也就有了张姓和金姓之分,村文化礼堂由金氏宗祠改建而来。

  交通闭塞 螺蛳壳里难做道场

  上金村三面环山,历史上素有“天高石门岭”之说,交通十分闭塞。直到1993年之后,随着湖大公路(湖门至大陈)的开通,以及三年后03省道自北往南穿村而过,上金村的交通状况才得以改善,并一度成为我市车辆前往杭州方向的主要交通干线之一。

  长期深藏于深山坳之间,使得上金村一直默默无闻,甚至数百年来也难得出现一位达官显贵。在上金村老人的记忆里,一直口口相授着两个传说,正好佐证了这个村子当时的交通状况。

  一则是水高尖传说。水高尖,义乌地图上标的是“朱高尖”,海拔约500米。这座山峰峦叠翠,形似“笔架”。清朝年间,有位朝廷大员坐轿从大陈方向翻山越岭过来,一路鸣锣开道,当行至石门岭顶时,看见“水高尖”生得奇异,或许有感于乌伤大地人杰地灵,顿觉“水高尖”一带必出大官,便慌忙吩咐手下息锣,步行下轿,欲一探究竟。但行至山脚上金村前,抬头望见前傅村的马鞍山,即叹道“笔架山被马鞍山所阴也,此村出不了什么人才”,随即又上轿鸣锣开道走了。

  另一则故事则与朱元璋有关。相传,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朱元璋来到浙江诸暨、义乌、金华一带发动农民起义。某日,朱元璋从诸暨方向出发,欲抄近路急行军前往义乌城区,行至石门岭脚,已是饥渴难忍。一行人爬山爬到半山岭,都快要支撑不住了,就倒地而坐,仰望岭顶。这时,忽然看见一只小鸟从头顶飞过,掉下来一颗似花生米大小的野桑葚果。朱元璋连忙捡起果子送进嘴里,感到既酸又甜,疲乏顿减。这位未来成就大业的明太祖,起身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山上正有一株生着紫色浆果的野桑树,便下令随从上树摘果充饥。甘甜的野桑葚终于让朱元璋一行撑到石门岭顶。上得岭顶,朱元璋感叹一路艰辛,脱口而出“真是天高石门岭”。等到朱元璋夺得天下,明朝后期义乌有位官员得知“石门岭”顶建有庙宇、凉亭,即兴送来牌匾一块,上书“天高石门岭”,将它挂在庙宇正门。据称,该牌匾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焚毁。

  穷则思变 一村一品捞起豆腐皮

  历史上,上金村尽管没有出过什么达官显贵,但在贫瘠的山坳里,上金人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很早就发展起了捞豆腐皮这一村一品经济。

  豆腐皮一般分两种:一是在豆浆煮沸之后表面形成天然油膜“捞”起来晾干成的豆腐皮,也叫“油皮”、“腐竹”、“豆腐衣”;二是压制成的豆腐皮,相当于千张,但更薄、稍干,有时还要加盐,口味与豆腐有区别。

  以上二者虽都叫“豆腐皮”,但形状、成分、口味、菜肴做法均有很大差别。上海人吃的素鸡用千张卷成,而素鸭则是油皮卷成。上金村制作的豆腐皮是“油皮”,该村捞豆腐皮传统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据村民金木盛介绍,他们村自建村以来就有制作豆腐皮的技艺,农闲时节村民几乎都是靠制作豆腐皮挣钱。

  现年74岁的金木盛,有着50余年捞豆腐皮的经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除少数外出人员外,村中80%以上劳动力都加入到了加工和销售豆腐皮的行列当中,稍有条件的农户都建起自己的作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一大批年轻人把销路打往杭州、上海等地。诸如张小宝等人,还在上海建起加工基地。由其夫妇经营的上海福生豆制食品有限公司,现已成为上海食品行业的龙头企业,旗下品牌“张小宝”,已成为上海市政府“早餐工程”的指定品牌,也成为上海市民舌尖上的“上海味道”之一。

  谈起豆腐皮的制作工艺,村民张志奎感慨良多。他说,年轻时他去了部队,退伍后才开始接触加工豆腐皮,每天起早贪黑挑水、浸豆瓣、磨豆浆、煮豆浆、捞豆皮等,辛苦自不必说,一样的工艺,人家两斤豆子能捞一斤豆腐皮,他却总是少上那么几两收成。张志奎认为,相比于其他活计,捞豆腐皮更是一门手艺活。

  现在,上金村虽然还保留有近20个捞豆腐皮的灶台,但常年开工制作的也就剩下金尔星和张枝远两家,其余的也就是在过年过节期间捞一些自己食用或用于赠送亲朋好友。不过,这仅存的灶台,也是全村公用的灶台,年关近了,谁家都可以借用这些灶台一展身手。上金村的豆腐皮,依然沿用柴灶烧煮,铁锅起捞,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的传统工艺做法。产量无法跟蒸汽烧煮和薄铝锅起捞相提并论,外观上也略微逊色,但价格却是市面上普通豆腐皮的一倍以上,大概要55元一斤。即便这样,还是一直供不应求,需提前多天预约方能买到。

  借力东风 文化礼堂焕发光彩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商大潮的兴起,上金村的经济状况明显改善。尤其03省道穿过村庄以后,一幢幢高楼渐次在上金村拔地而起。

  依山傍路的上金村,沿着03省道散满了房子,狭长的一条,足有一公里长。村子里,很难找出一块较为平整的土地来建筑文化礼堂。

  2014年二三月间,村里金姓村民打算修建宗祠,便你家一万我家几千的筹措了近50万元资金,欲在旧址上重建金氏宗祠。后宅街道获悉这一情况,主动找上门来要求将宗祠改建成为文化礼堂,供全村使用。刚好这个时候,金氏宗祠已经落成,但金姓村民筹措的50万元资金基本已经用完。街道的及时介入,来自财政的补助,正好满足了内外装修的需要。于去年底通过验收的上金村文化礼堂,正默默地讲述着上金村的百年沧桑。如今,它已经成为上金村村民最重要的精神家园。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何冬圆